故国想象与文化记忆:曹禺访美的流散书写
20世纪70年代末期,伴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两国间的戏剧交流也在中断了将近30年后,得以重新接续.在此期间,曹禺早期的剧作《北京人》、《日出》和《家》也在美国陆续演出.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曹禺等人在美国的戏剧活动在移居海外的华人学者的眼里,呈现出一种驳杂、异样的风貌.他们对于这个中美戏剧交流的重要事件的评价(或叙述),无疑是一个丰赡、有趣的文化文本,其中暗隐着海外华人再现离散者思索母文化的某种模式.本文旨在探讨海外华人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在“曹禺特辑”里面的4篇文章,以不同的方式对于《北京人》/“北京人”/曹禺的“重读”行为,其实是作者试图进入“时空隧道”、建构自己的民族文化记忆的一种努力。在作为镜子的“北京人”所折射的重影叠像中,显现的是身处“家国以外”的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的焦虑。他们无一例外地通过“北京人”这样一个理想的镜像,趋向一种铭刻着共同归属的集体/个人记忆,参与了对于“‘北京人’在美国”的叙事,进而借以构述自我身份的认同。
戏剧交流活动 文化记忆 身份认同 中美关系
周云龙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791-797
2012-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