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华文文学的源流与学术轨迹
台湾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只有图腾,更不可能有文学作品可言。台湾的华语使用是从荷据时期在闽南招募而来的25000人汉人移民开始。起初,他们只是为谋生活而付出苦力,使用闽南语,还谈不上什么文学。直到1651年太仆寺少卿沈光文来台以后,才开始讲授儒学,传授汉文,开启了台湾的华文文学之路。1665年以后陈永华建圣庙,兴学校,凡民童年满8岁即须入学课以经、史文章,设科考,华语文学在台湾逐渐生根发展。尤其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以后改文庙为台湾府儒学(全台首学)。康熙二十二年(1683)首建西定坊书院以后使得台湾官民合力广建书院、学堂,华语文学在台湾得以发扬光大,一时文风鼎盛,远非昔比。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以后,明定以北京话作为标准国语,华语文学在台湾全面推行,作家数以万计,已经进入了华语文学的全盛时期。
华文文学 历史源流 学术轨迹
谢米亮
台南市南瀛文艺作家协会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44-51
2012-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