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世变哀歌--刘梅溪及其《乙未年遗稿》
1895年乙未割台对于台湾而言,是一个改变个人自我与家国命运的重大时刻,而对于历经巨变的个人心情,及当时对外在世界感触的表达,其实曾有许多文人留下可观的诗文作品,并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丰富书写。例如洪弃生便选择以记述事件的方式,在“存史”又“存文”的企图下,留下了其既痛苦又批判的日本经验。至于本文主角刘梅溪,显然更在意“时间性”的焦虑与不可测,他以近似写日记的方式,记下了每一天的煎熬情绪,整体诗作中所流露的是无比的伤感与着急、茫然而无奈的人生际遇,因而形构了不同的修辞与叙事伦理,造就了《乙未年遗稿》的特殊意义。 再者,更为难得的是,诗集中除了刻画乙未沧桑与日人治台后的台湾社会现象,以及其自我的内心世界外,刘梅溪对于内渡问题的再三思考与心境记录,实是目前较为罕见的创作,因此通过诗集的阅读与剖析,得以贴近当年的历史,聆听巨变下无助的声音与唱叹,而那种虚无与茫然、悲痛与愤慨交织的情绪,也许就是刘梅溪诗集中难以具体命名,而以大量“感怀”、“有感”为题的原因吧! 除了以上现象的呈现之外,有关诗集作者刘梅溪这位新竹地区的传统文人,过去学界其实所知甚少,故本文除了借由诗集所述,去重建其人在乙未年间的纠葛心境,以及日人来台初期的万般感触之外,另外又从当时的报刊信息,整理归纳诗人迫不得已放弃内渡,回返新竹之后的生活状况,包括从医济世、修纂方志、协助检疫与因之病故的种种情形。文中所论,对于刘氏短暂的生命,大抵已有一番勾勒与描绘,相信有助作家生平之理解,得以裨益作家个案研究的进展。
近代诗歌 《乙未年遗稿》 刘梅溪 史料价值
詹雅能
台湾东南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85-106
2012-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