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台湾文学回归中国文学及其相关语文问题--从战后初期国语运动谈起(1945~1949)

有关战后初期这段暗潮汹涌、波澜迭起的台湾文学史,历来颇为学界所注意,迄今已累积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尝试结合国语运动之影响论作为研究视角,并将之视为台湾文学回归中国文学的基点,然后旁及台湾文人作家适应状态的考察,以及相关文学发展环境变化问题的种种探问。而为了厘清国语运动对于台湾文学所产生的语言政治作用,以及国家体制下的文学秩序变化,于是全文在叙述战后初期台湾国语运动的盛况之后,再就魏建功主要言论予以剖析,另外则由声音、文体与国体三面向,探索台湾文学遇上国语运动后的复杂制约现象。 而通篇研究所得,除了阐明魏建功以闽南方言推动国语运动的文化思维结构,陈述战后初期不同语文群体作家置身国语运动的心境与处境之外,另亦致力说明面对“国语”、“国文”这些具现代性、国家性意涵词汇时,有关中文、汉文、白话文、古典文学等关键词的指涉意涵的思辨意义与地位竞争情形。 不过,随着国语的诞生,其所导致的更多元影响,包括文学知识系统转换、文学典律更动调整、文学作家范式选择确立等问题,于此尚不及深入探索,将于他文另加交代。但,即使如此,本文上述的诸多说明,已然显示了战后初期国语运动对于台湾文学,实际已经留下了丰富纠葛的时代印记。

现代文学 语言秩序 文体结构 国语运动

黄美娥

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福州

中文

153-166

2012-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