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现代散文:名称贞认与台湾当代散文界说

1949年前后,胡适、梁实秋、林语堂、陈纪滢等作家赴台,五四新文学散文随之传承到台湾,奠定了20世纪50到60年代台湾散文写作的基本走向,不论从中国传统还是西方历史看,散文的分类历来有广义、狭义之界分,必须综合小品文和特殊结构的散文两大类才能基本囊括现代散文的主要类型。散文的问题,不仅需要基础界说、文体定位,对现实历史的反思,更需要有突破自我设限、寻求发展的自觉,这也成为近60年台湾散文理论研究的必要取向。而散文名称的贞认过程,正是厘清散文鲡问题而渐渐获得散文文体特质设定的过程。虽然这现代散文的名称是得之于现代诗的启迪,所提出“现代散文”三个品质更多地是从一个优秀诗人对诗歌艺术的高度领悟,而未必是从散文本体角度思考散文,但“现代散文”之称谓,“现代”二字的界定,赋予散文超越传统的意味,其散文变革的呼声深入人心。余光中为台湾散文奠定了“诗化”现代性的方向。

现代散文 文学观念 价值取向 创作手法

蔡江珍

闽江学院中文系

国内会议

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福州

中文

323-329

2012-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