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守静:道家心性修养的审美意境
”致虚极,守静笃”历来被人们称为老庄及后道家心性修养的六字真言.”致虚守静”需要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就等于守住了本真之美,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回归自然本原之美.致虚守静的理论基础是”自然而然”和”无为而为”.这就是说,道的基本精神——自然与无为,在学理上奠定了致虚守静的两块理论基石.在老庄那里,”道”和自然的联系在于二者都体现了作为其本质的”自然而然”的精神之维.”道”是自然而然的,而自然而然的具体化就是虚静恬淡,因而”道”观照下的人性也应是虚静恬淡的.致虚守静的目的是摆脱性分之外的欲望功利对人的心性的困扰,使心性处于虚静平和的自然状态中.这种对性分之外的欲望功利的无所追求当然是无为的.只有在本着毫无性分之外的欲望功利追求的虚静状态下进行的个体实践活动中,人才能获得自由.无为的目的是敞开并保持人的虚静的自然本性,并不否定人的所有作为,而是倡导”无为而为”.人要顺应”安时处顺”的宇宙之道与自然万物平等共处、和合共生,与道共进,才能确保人的个体之美.作为由”道”创生的人类应按照”道”的内在美而行善积德,也就是说要守道而行、循理举事,从而使人性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循理举事”要懂得知和知常、知足知止.安时处顺、循理举事之品行的全部价值在于洞悉命运之真谛而不追求命运所无可奈何的东西,以达到人性的静美状态.人保存生命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致虚守静,顺应自然的变化而更新以辅助自然,从而使自己的心性静笃到与自然同等虚极之美的境界.
道家 心性修养 审美意境 静美状态
南木子
国际养生旅游文化研究院,武义 321200
国内会议
2010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暨叶法善道家养生文化研讨会
浙江武义
中文
95-103
2010-1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