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种方言材料看杭州话”白读”的产生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注意到杭州话白读的形成问题,而此前对杭州话文白异读进行记录的材料和共时研究也有不少.本文通过比较五种不同时期的材料,观察到杭州话白读的形成是分批进行的:梗摄白读最先产生,至少在一百年前就已出现;见系二等、日母、奉微母、疑母、果摄、假开三、遇摄、通摄紧随其后,同时梗摄白读进一步扩大辖字范围,这一过程大致在80年前开始;此后大致在35年前,蟹摄出现白读,之前已有白读产生的音类继续扩大所辖字数;最后一个阶段是近30年,白读音类和辖字字数都不再产生和增加,甚至有再次消亡的迹象,这或许与普通话的影响和吴语白读整体的衰落有关.造成杭州话中白读音类分批形成、音类所涉字数多寡以及音类能否形成的原因,本文推测与邻近方言的有异读音类中白读字所占比例的大小有关,即白读和文读在竞争过程中哪一方更为强势.通过统计绍兴话和苏州话中有异读音类中白读所占的比重,得出的结果大体支持这一推测.除了假开二,少数例外也都能得到解释.
杭州话 白读 异读音类 语料库
姜晓芳
北京大学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231-238
2013-12-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