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重演一件偶發藝術:《六個部分的十八個偶發》及其版本課題

卡布罗(1927-2006)在1961年的重要评论「纽约的偶发艺术」一文中谈论了若干当时正在发生的前卫艺术实验,他将这些新典的尝试称为「偶发艺术」,并试图指出其特质.其中,一次性的演出、不可重演的表演方式,可说是偶发艺术最鲜明的旗帜,也是它与戏剧最明显的区别.虽然卡布罗将其创作归结于「拼贴」这项来自绘画的技术主张,然而作为一种跨领域的、业余的表演,其作品亦不免像二十世纪初的未来主义、达达、与超现实主义表演一样,从各种既有的表演形式中获得参照,这使得偶发艺术自始即与剧场和反剧场的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偶发艺术丰富的论述与实践中,本文聚焦于偶发艺术「不可重演」的性质,并透过卡布罗偶发艺术的成名作,1959年于纽约卢本画廊(Ruben Gallery)演出的《六个部分的十八个偶发》,指出偶发艺术的表演及重演所涉及的艺术作品存有论的课题.这包括以下段落: 首先,尽管卡布罗宣称偶发艺术具有不可重覆、不可替代的过程,然而戏剧的演出也同样有着不可重覆的经验,因此偶发艺术不可重演的宣称并不只是其形式上的判断,而牵涉到对于绘画(拼贴)和戏剧(剧本)两个体系的回应.这两种体系正如尼尔森·古德曼(1906-98)的亲笔书写和异质书写之差异,决定了两种不同型态的作品存有方式,从而影响了作品复制的可能. 其次,事实上《六个部分的十八个偶发》在1959年呈现之初并非仅此一次的表演,而分别在六天演出了六场,这似乎与卡布罗后来(1961年)的论述有所冲突.这促使人们进一步追问这六场演出与偶发艺术「不可重演」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否在1959年时,偶发艺术仍是尚未发展完整的概念,致使卡布罗更真接地参照了戏剧的演出逻辑?又或者,这六场演出根本不同于戏剧的「剧本-演出」的概念(同一作品的六个版本),而是有如拼贴的模式,作为一个整体作品的六个部分? 其三,卡布罗虽然长期坚持不重演他的偶发艺术作品,然而晚年在协商其回顾展的过程中似乎有所妥协,这使得2006年的「艺术即生活」回顾展中,大量再造了卡布罗偶发艺术作品,其中也包括《六个部分的十八个偶发》这件代表作.在卡布罗首肯下,策展人找来安德烈·勒佩奇担任导演,并由诺耶米·所罗门分析肢体动作,最终在慕尼黑、纽约等地演出.衍生而来的问题是,重演若由卡布罗亲自执行,与由他人执行是否有身份上的区别?这些重演是否意味着偶发艺术作品存有的转移,而使其概念化,或者重演仅作为复制品而不涉及作品再次出现的问题? 本文试图透过前述问题的讨论,重新检视偶发艺术作品的一次性表演是否必然,以理清偶发艺术的原作、复制、版本等存有论课题.

偶发艺术 《六个部分的十八个偶发》 卡布罗 创作思想 演出逻辑

簡麗庭

台灣師範大學

国内会议

第四届北京大学美术史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

北京

中文

192-207

2013-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