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与误读:碑”穿”的概念生成及其图像阐释
纪念碑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在汉语文化圈,明确实现纪念功能的石”碑”成形并迅速成熟,时间是在东汉中期.由于微观研究的阙如与视觉材料的零散,汉碑成形过程有诸多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清晰有力的阐释.与之相应,碑”穿”的出现与后世注家对”穿”字的解释之间,也有着时间的间隔与内涵的误读.几十年来,随着出土图像资料的增多,对碑”穿”一字进行概念史的梳理和新的阐释已成为可能.历代相关文献形成的层累与叠加,认为碑”穿”是对术柱下棺穿孔(引繂功能)的一种模仿.当代学者则在质疑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模仿神主”、”象征日月”、”模仿玉圭”等新见.本文针对徐州汉画像石刻博物馆藏图像碑、新出东汉后期《朐忍令景君碑》碑等实物,以巫鸿《引魂灵璧》一文成果为印证,讨论认为:”穿”为汉代墓碑之必有形制(颂德纪功碑则不能有),在丧葬信仰中还象征了供灵魂穿越的通道.理解碑穿,应该将之置于整个汉代石刻画像系统中,并将其视作汉代信仰世界的一部分,才能庶几近其意义内核.
纪念碑 丧葬信仰 石刻画像
杨频
北京师范大学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30-337
2013-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