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教育”走向”文化教育”的大学公共影视课程
随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现代人接受艺术知识的多渠道、多形式拓展,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目标定位和传授方式也应该有实质性的革新与转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作为“艺术教育”来实践,过分注重其知识性,而未能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中考察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目标与外延,导致大学公共影视课程呈现出以下特点:授课内容偏重于艺术知识与技巧的传授,而未能深入到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以及培养审美人格的层面;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发挥不够;考核方式多以知识点的考查为主,无法真正检验学生在影视欣赏与创造方面的能力等。为了进一步拓宽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视野和空间,应该明确地提出“文化教育”的概念,突出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综合性和文化性:即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重点应放在鉴赏方法和鉴赏思维的传授;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应该渗透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大学公共影视课程应突出其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意义。因此,要积极转变观念,使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从“艺术教育”走向“文化教育”,从单一的艺术知识传授走向立体的、综合的“文化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在对影视鉴赏和创造的过程中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结构,并使之重建对生命、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综合人才”。
高等院校 公共影视课程 艺术教育 文化教育
龚金平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51-58
201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