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影像艺术中的桃源原型叙事

众所周知,”桃源”的原型意象因为陶渊明的叙述而广为流传,作为一种叙事原型,它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文化的源头,也在后来在文人骚客的著述、歌咏中被不断置换变形而呈现,直至在当代电影电视等影像艺术中也依稀可辨.本文以《梦·水车村》、《寻找世外桃源》、《桃花源里人家》等影像文本为例,分析其共有的”桃源原型”,探讨桃源原型叙事特征及其在现代化语境中的文化意涵. 这三部片子的创作都渗透着的原型思维,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桃源意象符号的征用等方面,表现出桃源原型叙事的特色,营造了的诗意的影像空间,显示了桃源原型叙事跨越千古的魅力。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闯入者视角的使用,原型叙事结构的巧妙运用,恰当运用桃源原型相关联的意象符号。影像艺术是视听综合艺术,优美的画面要靠声音元素加以阐释和升华。这三部作品,声音元素配合画面,共同营造了意境深远的诗意栖居地。《梦,水车村》主要靠现场的环境声音来营造特定空间,传达水车村的生态观和乡村文化,而《寻找世外桃源》和《桃花源里人家》主要靠解说词来组织叙事,阐释画面,升华主题。 用影像讲述、记录、阐释桃源故事这一文化行动,与陶渊明们那个时代更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在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现代性的后果日益显现的今天,无论是《梦,水车村》,还是《寻找世外桃源》和《桃花源里人家》,都是运用桃源原型叙事来营造一些相对独立的空间,青山绿水、人情淳朴,成为疑似观众心灵的旧乡,与功利主义、人情淡薄、环境污染、雾霾弥漫形成强烈的对照。这体现了古老的桃源意象的救赎功能,是桃源原型叙事的文化价值所在。

影像作品 叙事特征 桃源原型 文化意境

金昌庆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13年年会

上海

中文

114-119

201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