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状态与麻醉剂介导的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预处理或后处理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并降低心肌梗死面积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然而临床上的患者常常合并一种或数种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等.本文拟对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心脏老化等病理状态对吸入麻醉药的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作一综述.大部分吸入麻醉剂的心脏保护作用是体现在标准的实验室条件下,然而临床上情况常常是复杂的,围手术期应用的各种治疗药物可能损害吸入麻醉剂的心肌保护作用。早期对缺血预处理的研究发现氯胺酮阻断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而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在超剂量时也阻断了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而利多卡因可以取消七氟烷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静脉麻醉剂丙泊酚亦可阻断地氟烷预处理,但对缺血预处理并无影响。越来越多的药物被报道可以逆转病理状态下缺血预处理或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活性而降低血脂水平,其应用于不同的高胆固醇血症动物模型可以显著的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恢复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而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研究时发现对缺血预处理无反应的患者应用依那普利可以显著恢复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在糖尿病大鼠缺血预处理抑制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肌保护作用被抑制,而应用匹格列酮可以显著的改善这种保护作用。吸入麻醉剂的心肌保护作用已经被众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所证明,然而同时也有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吸入麻醉剂的心肌保栌作用被不同的病理状态所抑制或取消。进一步而言在病理状态下再灌注损伤或许也加剧了,同时由于临床用药可能阻断吸人麻醉剂心肌保护的信号通路从而取消或消弱了心肌保护作用,这些都对吸人麻醉剂的临床意义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在行心血管手术的患者常合并以上提及的一种甚至多种代谢性疾病,而围手术期的用药也可对其产生钝化或抑制作用,因此探讨病理状态如何影响吸入麻醉剂心肌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或许能发展新的干预措施。
麻醉药 病理状态 心脏保护 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处理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370-373
2013-03-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