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急性创伤性休克凝血病的研究进展

最近有研究观察发现创伤患者在到达医疗单位急救部门时就已经存在伴随创伤和休克的急性凝血病。常规的创伤复苏策略对这类情况无效。EICBT也对创伤相关的止血变化进行了评述,评估目前的数据来指导严重创伤后止血变化的管理和实践,并提出“创伤性凝血病”和“创伤性休克急性凝血病(ACoTS)”的概念,但没有提出任何明确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本文综述了ACoTS的主要原因,以帮助医师识别高危状态的患者,并探讨如何进行目标导向性治疗。急性创伤休克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包括损伤严重度评分,休克,凝血、纤维蛋白溶解和血小板,液体管理,低温,酸中毒,血液稀释等。然而目前还没有快速测试凝血的方法能够在急救科识别ACoTS来指导治疗。新证据表明粘弹性全血测试、血栓弹性描记图(TEG)和旋转血栓弹性测定(RoTEM)可以检测并区分不同的创伤性凝血病,它可随着受伤严重程度从正常向过高、过低及纤溶亢进转变。Carroll等观察到TEG参数,尤其是结合血小板图,可比常规凝血试验更敏感的对输血和死亡率进行。鉴于DIC出血的创伤患者,呈现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时,必须输注浓缩血小板和FFP。输注FFP但仍存在发生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风险,此时就需要输注纤维蛋白原浓缩物或冷沉淀。创伤后大量出血的DIC患者应尽早的给予FFP和RBC,由于增加纤维蛋白(原)溶解和消耗性凝血病,FFP与PRBC的比例高达1:1。有严重出血的纤溶表型DIC患者禁用抗凝剂;如凝血因子缺乏得以纠正,患者仍有持续的严重出血倾向,要考虑原发性或继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的可能性,但此时用氨甲环酸时必须要谨慎。现有的证据表明,在患者使用rFⅦa或安慰剂治疗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还增加使DIC恶化的概率;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FⅦa在纤溶型DIC患者的使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急性创伤性休克凝血病 病理诊断 临床治疗 目标导向

国内会议

第九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杭州

中文

420-424

2013-03-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