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际:民国时期滇池区域的水利与生态
水利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耕地产出效益、扩大耕地面积。但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是,水利的过度及大量兴修对生态还有着直接的和长远的不利影响:其一,水利工程设施的兴修导致自然水域发生改变,使其涨溢行洪空间受到严重压缩,使作为其过渡、补充并对其发挥着过滤修复作用的湿地空间也大大缩小。其二,水利的兴修伴随着对湿地和山地的拓垦,使农田从坝区扩展到山区水滨,使生态平衡被打破,大地景观遭到破坏。其三,它间接地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动力,使人地关系持续恶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就长期收益而言,水利的过度兴修是得不偿失的。可以说,一部民国滇池区域水利史,描绘了一幅沟渠堤岸等水利设施兴修而又湮废,周而复始、不断往复的图景;一部民国滇池区域水利史,实即反映了人类梦想“制天命而用之”,却不得不面对自然以各种灾害的形式回馈人类,并将如画江山化为疮痍满目的恶性循环过程。人类无限制地侵夺自然、暴殄天物,其极端化的结果是使自身日益成为大地之癌、万类之害。天人之间体现于水利灾害的持续不断的反复相争,是人类过度侵夺和改变自然空间而致人地矛盾激化的结果。时至今日,在“发展”的大旗之下,云南乃至西部各地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圈水”筑坝巨澜。无水不占,无河不坝,坝而又坝,无所孑余——其本质仍然无外乎是人类对自然空间及其形态的强力改变。相关利益集团和政府人士极力证明,这无损于大众和后代的长远的生态权益。回顾民国时期滇池区域水利与生态的互动,对于重新审视天人之际,慎重设定人类活动边界,或当不无助益。
滇池区域 水利设施 生态环境 民国时期
徐波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
国内会议
昆明
中文
121-131
2013-01-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