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致病机制和疫苗应用
1987年高致病性蓝耳病首先出现在美国;1990年欧洲各国相继出现PRRS疫情;1992年OIE正式命名该病毒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1996年我国郭宝清等首次分离到该病毒,即CH-1a株;2006年我国出现高致病性PRRSV的变异毒株,现已成为主要流行毒株,中国江西首先暴发,传播迅猛。高致病性蓝耳病为高发病率(50%~100%),高死亡率(20%~100%),可持续高热长达10 d(41℃),多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中大猪多发。发病初期皮肤潮红、嗜睡、厌食,发病快速的可在一周之内死亡。紧急预防接种时,对发病猪可先行隔离,高热便秘的猪应采取退烧和通便等对症疗法,待有所缓解时,再实施免疫,这样会减少损失。紧急预防接种时,可能会加速感染猪和发病猪的死亡,请用户正确对待。建议使用药物:黄芪多糖、双黄连、鱼腥草、VC和阿司匹林。抗生素慎用。
猪 蓝耳病 发病机制 疫苗注射
蔡雪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国内会议
乌鲁木齐
中文
11-12
2013-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