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原因分析
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ne)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赤霉病病菌侵染小麦穗轴后会形成生理阻断,穗部表现部分或全部白穗,白穗上的籽粒灌浆不饱满,病穗中健粒的千粒重也明显下降,造成小麦产量损失;同时赤霉病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含有病粒的小麦后会引起中毒,病粒失去种用、食用、饲用和工业价值,商品价值随之降低.该病害近年来在扬州地区逐渐上升为常发性病害,2010年全市发生面积15.15万hm2,2012年发生面积17.97万hm2,2013年全市发生面积10.21万hm2.具有田间显症期早,后期病情上升迅速、所有小麦品种均发病,发病程度有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有差异等特征。流行原因主要有主要有田间菌源充足、小麦生育期偏迟且严重参差不齐、气候条件有利、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明显几方面。赤霉病成为常发性病害,应引起高度重视,防治策略亟须调整。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是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的重要保障,专业化统防统治是保证赤霉病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径,种植大户是植保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
小麦赤霉病 发病特征 病理机制 病情防治
杨进 刘学儒 秦玉金
扬州市植保植检站,江苏 扬州 225101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248-253
2013-11-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