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兴地区杂草稻发生情况及防除对策探讨
杂草稻(Oryza sativa L.)属于野生稻与栽培稻经自然选择和人工干预而产生的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中间型水稻类型,又被称为杂草型稻或杂草种系.杂草稻最早发现于美国,因种皮红色而被当地人称为”红稻”.杂草稻的为害表现在其竞争性强,在稻田与栽培稻争光、争水和养分,严重影响产量,且自身早熟,易落粒,部分未落粒的杂草稻与栽培稻一起收获,因其粒形小,果皮有色素沉淀,严重影响稻米加工和品质.杂草稻于2005年在宜兴市发现以来,随着直播稻面积的扩大及稻麦免、少耕技术的推广应用,土壤耕翻次数明显减少,其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具有区域差异、种植方式和稻种来源等三个明显特点。从其发生特点出发探索出“阻源、控量、防害”的综合防治措施,阻断传播途径、深耕、诱草灭草和轮作换茬、调整播栽方式、及时拔除杂草稻、使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的防除对策。其中以把好种源关阻隔杂草稻种子的传播为关键,灵活采取调整茬口布局,改变种植方式,合理耕作栽培,诱发灭草等农业措施,辅以化学防除和人工防除,可有效地控制杂草稻的扩散和危害。
杂草稻 传播阻隔 草量控制 化学防除
石磊 钱曙光 储寅芳 邹利军 沈旦军
江苏省宜兴市植保站,江苏 宜兴 214206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318-320
2013-11-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