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地区工业遗产概况
2012年国际工业遗产年会(TICCIH)在中国台北召开,让世界有了认识中国台湾地区工业遗产的机会.台湾地区工业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遗留下来体现不同价值的工业遗产.本文选取这三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案例介绍,希望对中国大陆工业遗产评估的价值评价体系和标准起到启示作用.中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发展开始于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官方基础建设,发展于日治时期官方的经济政策系统,1945年以后直接由国民政府接收成为公有企业,也发展一些私营企业(公营为主,私营为辅)。在中国台湾地区工业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当权者的政策影响力成为最主要的动力(这一点和中国大陆存在相似性),和西方、日本等国家以民间组织为主的发展模式存在不同。中国台湾地区历史上三个阶段存留的工业遗产具有不同的价值和特征,每个时代的工业遗产都是那个特殊年代工业化留下的痕迹,体现了每个时代的特点。中国台湾地区对于其工业遗产的保护主要分为五个系统:文化部(文建会)系统、经济部系统、交通部系统、博物馆系统、非营利组织(NGO)系统等。文化部系统中又分为:古迹、历史建筑、文化景观、聚落之产业类型;闲置空间再利用计划;产业文化资产清查成果及再生计划;中国台湾地区世界遗产潜力点计划;地方文化馆计划。经济部系统中的观光工厂计划将工业产品、制作过程和厂房供游客参观,截止2010年全中国台湾地区成立91间观光工厂。交通部系统下目前管理有13处国家风景区,如阿里山森林铁道等。产业博物馆系统现共有65间,占全台湾博物馆的13%。台湾民间还成立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近300个。中国台湾地区对于工业遗产系统的评价、研究及保存开始于2002年,略早于中国大陆的2006年,总体来说中国台湾地区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略微成熟于中国大陆,了解中国台湾地区工业遗产的概况可以给大陆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制定予以启示。但大陆拥有悠久的历史、更加丰富的资源,工业遗产种类也更为多样化,在工业遗产价值的评价体系方面会有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工业遗产 价值评价 保护系统 台湾地区
胡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286-294
2013-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