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馆打造成科普资源开放平台
我国科技馆事业经过30多年的努力建设,特别是最近1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初步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科技馆网络体系.在科技馆建设、运营过程中,科技馆人在不断的收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正在为进一步提升科技馆在当地的作用做好准备.同时,作为当年各地的重点工程、精品工程、民心工程的科技馆,在平稳运营一段时期之后,也需要进一步发掘自身潜力,通过把工作做深做细,在当地展现出新的面貌.这就是本文所要谈论的核心话题:科技馆能力建设.即进入平稳运营期的科技馆(开馆时间超过24个月)应具备统筹社会各界资源的能力,成为当地科普资源的发掘者。简言之,科技馆以某种机制和形式,例如开放实验室或会员工作室,搭建一个供专业人士和公众参与科普的平台,丰富科普资源的来源。当资源丰富了,资源的需求者,如学校、社区、家庭以及个人爱好者会被吸引到科技馆,成为这个平台的受众。而科技馆发掘科普资源的具体工作是具备开展条件的,是可行的。笔者以为,有两类人群是潜在的社会科普资源。第一类人群:在每年数十万甚至百万计的到馆观众中,第二类人群:当地的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人员。从人、财、物的角度看,科技馆具备建立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当今我国的社会环境为科技馆开展以创新为目的的开放实验室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以发掘科普资源为目的的科技馆开放实验室有效运转之后,将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果:科技馆聚集了社会上的科技人才资源,而且是具有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科技人才;开放实验室的存在,使科技馆由静态的馆变成动态的馆,观众不仅与展品互动,还可以与科技馆互动;科技馆成为了动态的资源库,不断推陈出新,可以逐步满足学校、社区对科普资源的需求。这种资源库效应同样是动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科技馆 科普服务 资源开发
韩嵩
北京全景多媒体信息系统公司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253-255
2013-1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