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十年桃园地方志书中的殖民地初等教育书写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历经新政权的替换,台湾各地方行政机构在编写该段历史时,如何描绘所在地在接受殖民统治时期的初等教育发展样貌,实值得高度关注.为此,本文即以今台湾桃园县下辖之十三个乡镇市(即桃园市、中坜市、平镇市、八德市,大溪镇、杨梅镇、芦竹乡、龟山乡、龙潭乡、新屋乡、大园乡、观音乡与复兴乡)为例,利用多种已出版之地方志书,大略整理其相关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记述,分析其撰写内容的差异与笔法.总体来说,战后桃园各地方志书对于殖民地初等教育的叙述重心多为各校之沿革简历,晚近出版的志书,由于能搜集到资料较多,故有较深入的描述,反之,较早形成的志书则多以纪事方式呈现,未能看出学校演变的过程、后续的发展及影响,甚或学校在其他方面的描述也几乎付之阙如,如学校的课程、教材、经费、活动及师生的互动发展等。总结近半个世纪以来桃园县各地方志书对日据时期初等教育之书写,虽有一定的描绘与贡献,但若能利用更多已出版之相关研究为文,并取得更多一手史料的协助,如学校出版品、职员录、学籍簿等,相信会有更深入的书写,且能帮助读者理解该地在日据初等教育之全貌。至于地方志书最常呈现的学籍统计资料,如班级数、学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也有进一步分析之必要,非仅单纯胪列。另有关学校教职员,尤其是校长,若能进一步解读分析,或提出一些教职员的事迹建树,相信也能呈现更多的教育内容与旨趣。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所属行政区外设置分校,然此等分校的相关事件较少谈论,若能进一步描写,或许更能看出日据初等教育的扩张,以及学校与周边地方的关系。至于在原住民教育书写部分,桃园县虽有以泰雅族为主之复兴乡,然该地志书对原住民教育的书写仍显不足,由于蕃童教育所乃日人统治下的特殊产物,如何突显该制度之地方特性,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地方志书 编纂工作 初等教育 殖民地时期
郑政诚
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
国内会议
东莞
中文
342-356
2013-10-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