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马头铜钼矿地质特征及蚀变分带
安徽池州马头铜钼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安庆—贵池矿集区内的一个大—中型铜钼矿床.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对该矿床的蚀变特征及分带进行了深入研究.识别出马头铜钼矿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其次为粘土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矿区围岩蚀变在空间上往往重叠,但具有一定的水平及垂向分带特征,自岩体深部向浅部、自内向外总体表现为:①面型石英钾长石化带;②线型石英钾长石化带和③石英绢云母化带.矿(化)体以脉状矿化为主,其中分布较广的石英脉带矿化主要产在石英绢云母化带中,以石英细(网)脉为主,受节理和裂隙控制;而品位较富的细脉浸染状矿化则主要产在面型钾长石化带中.通过研究认为,马头铜钼矿在在成矿过程的早期阶段,由于高温、富钾和高PH值的热液流体作用,形成大面积的钾长石化,伴生与面型钾长石化有关的细脉、浸染状矿化;热液演化中期阶段,随着温度持续下降、K+活度和流体PH值的降低,形成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类型,并伴随范围较大的细脉—网脉状矿化;热液演化晚期阶段,主要形成碳酸盐化,而相应的矿化作用不显著.通过与部分典型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对比研究认为,马头铜钼矿在蚀变类型等方面与斑岩型铜钼矿大体相同,可归属至斑岩型成矿体系.
铜钼矿 地质特征 蚀变分带 成矿体系
肖娥 胡建 顾连兴 马春 张婷 陈雪 刘小胡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55-69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