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
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由金寨县的天堂寨、燕子河大峡谷、红石谷,霍山县的铜锣寨、白马尖、佛子岭,舒城县的万佛湖、万佛山,金安区的东石笋、嵩寮岩、皖西大裂谷计11个园区组成,总面积450平方千米,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集花岗岩地貌、变质岩地貌、火山岩地貌、构造地貌和丹霞地貌为一体的大型地质公园.大别山具有悠久的地质发展历史。早在25亿年前的新太古代,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火山沉积岩系,这就是大别山杂岩的原岩。距今10~7亿年前后的新元古代,地壳表面曾出现过一次超大陆的汇聚与裂解,大别山新元古代的花岗岩就是罗迪尼亚超大陆事件的留下的遗迹。距今2. 27亿年前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随着板块的俯冲、碰撞,古大别洋的消失,扬子与华北板块实现全面对接,最终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如今,大别山地质公园仍然保存着揭示板块碰撞、折返等运动留下的含金刚石榴辉岩等超高压变质岩的地质遗迹和陆陆碰撞对接带的遗迹:磨子潭—晓天断裂带。大约在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时期,地下深处的大量花岗质岩浆底辟上升侵位在距地表数千米的古老岩层之中,冷凝结晶形成了大别山巨量的花岗岩体,一部分岩浆沿着断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口、火山锥等火山地貌景观。到了距今6500万年以来的新生代时期,大别山整体急剧抬升,深埋于地下的花岗岩逐渐出露于地表,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花岗岩地貌景观。到了距今260万年以来的第四纪,在总体差异升降背景下,风化剥蚀作用在隆起区主要形成河流侵蚀地貌,在断陷区形成河湖相冲积平原,从而塑造了大别山现代的地形地貌景观。
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 历史演变
吴维平 柏林 何义权 彭智 邱军强 杨杨 董小平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368-376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