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江淮流域一次暴雨的模拟诊断分析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an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02年7月22-23日江淮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对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此次强降水落区,其中高低空急流耦合、高层辐散以及低层辐合的高低空配置触发暴雨的产生并维持其发展,而低空急流对此次暴雨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K指数分析发现暴雨区处于不稳定的高能区;垂直螺旋度垂直分布分析发现暴雨区上空底层呈正值、高层呈负值,螺旋度高低层耦台是触发、维持暴雨的动力机制;垂直螺旋度的水平分布分析还发现垂直螺旋度中心的分布特征及其大小的变化对暴雨的落区、强度和降水系统的移动、发展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暴雨 天气过程 WRF数值模拟 高低空急流 K指数 垂直螺旋度
李少英 张述文 邵毅 刘源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1-12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