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次短历时暖区暴雨中尺度结构及发生维持机制分析
本文利用地而和高空、卫星TBB、多普勒雷达和GFS(0.5°×05°)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6月9日发生在江西中北部的一次短历时暖区暴雨中尺度结构及发生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暖区短历时强降水是在有利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下产生的梅雨锋南侧的暖区暴雨,边界层偏南风急流和低空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其暖湿特性增强磁层热力不稳定;高空西风急流南侧分流区使中高层大气动力不稳定发展,三层急流的耦合作用为产生强降水的MCS的对流运动的维持提供了必备的不稳定机制.在对流系统成熟阶段,对流运动在中低层是以条件不稳定机制为主的垂直上升运动,中高层是以条件对称不稳定机制为主的向暖区倾斜的上升运动;(2)雷暴出流与暖湿气流相遇所形成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中尺度非锋性斜压带、中尺度能量锋的触发作用为产生强降水的MCS的发展提够了触发机制,强降水由此启动机制而发生;(3)低层强盛的水汽输送(异常的比湿)、层结不稳定和地面持续而强的中尺度抬升使得多个雷暴单体在鄂湘赣三省交界区域上空连续传播,形成”列车效应”,降水强度强而集中:(4)在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暖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的潜势区域为强的低层辐合与强的高层辐散相重选的区域,即:地面静止锋南侧100km范围内的异常3小时负变压区中(3小时变压20时低于00hPa,02时低于1.0hPa);边界层偏南风急流轴顶端(925hPa10m/s偏南风急流北端)和暖切变南侧;边界层偏南风急流轴与低空西南急流轴相交汇的区域和925~850hPa暖脊附近;高空急流南侧的分流式辐散区中.
暖区暴雨 中尺度结构 发生机制 维持机制
陈云辉 金米娜 许爱华
江西省气象台 江西南昌330096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1-12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