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动力因子在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针对2007年7月29日~30日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其进行了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的分析,结合FY-2C卫星TBB资料,分析了暴雨中尺度雨团的演变特征;并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本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散度垂直通量能反映雨区上空典型的动力场结构特征,暴雨区上空散度垂直通量Q表现为异常高值区,对流层高层表现为负值区,中低层为正值区,而在非雨区和弱降水上空Q值较小,Q随时间的演变能反映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散度垂直通量的垂直积分的大值区演变与暴雨的落区、强度和移动方向接近;考虑水汽因子后的水汽散度通量,更加突出了对流层中低层雨区上空的动力结构特征,亦能清晰地反映暴雨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暴雨区各层平均垂直螺旋度的逐时演变与平均降水量的逐时演变呈现同位相分布,尤其是700hPa上垂直螺旋度峰值的出现时间与短时强降水出现时间同步.700hPa上垂直螺旋度正值的分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垂直螺旋度的变化能反映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
暴雨过程 环流形势 散度垂直通量 垂直螺旋度
薄燕青 赵桂香 赵建峰 张磊
山西省气象台 太原030006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1-11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