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临汾市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暴雨,按其性质一般可分为以强对流为主引发的暴雨,和以稳定性降水为主而由于持续时间长导致的暴雨,前者无论在系统配置、稳定层结、还是物理量场上往往都有超出一般的”表现”;而后者搭配的却都不很完整,因此极易漏报.为提高暴雨的预报准确率,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加密观测资料、FY2D卫星资料、物理场等对2014年8月6日临汾市出现的区域性暴雨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过程之前由于受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脊控制,临汾市连续几天出现了大范围35℃以上的高温,为该暴雨过程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5840gpm在临汾市上空稳定少定,500hpa的短波槽、700hpa的中尺度切变线,以及南下强冷空气是该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850hpa持续的偏东风,在降水过程中起了冷垫作用.稳定层结上,降水开始前延安、太原测站t-logp中,k>30℃、SI>0、cape=0,0-6km垂直风切变较大,表明该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局地有出现强对流的可能。小时雨量大于10mm的降水,在加密自动站风场上都对应着有中尺度辐合线存在.低层辐合线、高空急流、中层干冷空气的入侵所形成的上干下湿,以及低层偏东气流在迎风坡上产生的地形抬升作用,是该过程局地产生强对流的主要原因.物理量场上,在大气的中低层可以用来表征降水量大小的敏感因子例如:水汽通量、辐合、垂直速度等都很小.加之cape值偏小,无低空急流存在,使得对该区域性暴雨的预报难度加大;相反,大暴雨站点的高度时间剖面图上,物理量却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FY2D的红外云图分析发现,在大片的层状中夹杂着中小尺度对流云团,并沿引导气流向临汾移动,使临汾产生局地强降水,对临近预报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暴雨过程 副热带高压脊 风场 短波槽 中尺度切变线 强冷空气 中尺度辐合线
孙悦 樊瑞瑞 张斌 赵晓丽 卫甜 王通
临汾市气象局,山西,临汾,041000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1-8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