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上海地区海风锋活动及与夏季午后对流的统计特征分析

海陆风环流是热力强迫的结果,当大尺度天气背景场气压梯度较弱时,由于陆地温度存在很大的日变化特征,而海洋水表温度变化相对要小很多,这样便形成了明显的海陆温度梯度,温度梯度的存在导致气压梯度,从而产生了海陆风环流:夏季夜间,陆地降温迅速,形成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夏季中午前后开始,由于海表气温明显低于陆地,形成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由于海风是一种冷湿气流,在海风的前端便形成了一支浅薄的风速辐合带,在辐合带附近存在强烈的温度不连续和湿度不连续,也就是表现为明显的锋面特征,气象学家称之为海风锋.选取上海两部S波段雷达(南汇雷达站121.885°E,31.001°N;青浦雷达站120.959°E,31.075°N)低仰角反射率产品资料(时间分辨率6min)、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实况观测资料(时间分辨率6min)、08时与14时的探空资料、铁塔风资料、风廓线资料、micaps高空与地面资料. 从上海地区的海风锋活动特征来看,2012~2014年的6~9月由雷达观测的上海地区海风锋日共计46个,海风锋活动的年际与月际差异较大,其中2013年的海风锋日数达22个,各月份中7月海风锋的活动最为频繁达21次,发生对流天气的海风锋日占总海风锋日数的24/46,其中7、8月份海风锋日最易发生对流,其中超过50%的海风锋日有对流天气发生;受上海地区三面临水的地形影响,上海地区的海风锋活动可分为南支海风锋、北支海风锋及南北支海风锋三种类型,三种海风锋活动的频次相差不大,其中北支海风锋最易与对流发生联系. 对近三年海风锋日的环境背景场特征进行统计发现,500hPa环流形势可分为副高控制/边缘型及500hPa槽后/槽底型,其中副高控制/边缘型占对优势(比例为34/46);中低层700hPa和850hPa为平直西风环流,若海风锋日当天低空850hPa有中尺度系统该海风锋日通常会有对流天气发生;近地层的风速均小于风速小于5m/s,而风向变化范围较大:环境风向为偏南风时最利于海风锋生成,偏西风次之,偏北风与偏东风对应的海风锋日数最少,从对流活动统计看,偏南风与偏西风条件下的海风锋日较易发生对流天气,而偏北风与偏东风条件下的对流日数仅有2/24. 通过2013年的一次典型个例对海风锋的水平、垂直方向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其在午后对流触发中的作用,此次局地对流过程局地性强,维持时间短,是属于夏季副高控制下,无天气尺度系统强迫时由中尺度辐合线(海风锋、水平对流卷)触发的对流,对流生消速度快,以降水特别是短时强降水为主.

对流天气 海风锋活动 对流特征 中尺度特征

张晶

上海中心气象台,200030

国内会议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天津

中文

1-18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