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西南地区秋季干旱的年代际转折及其可能原因分析

采用1961-2012年中国气象局753站降水和温度资料、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等,应用观测统计分析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NCAR CAM5.1数值模拟,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我国西南秋季干旱的年代际转折及其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西南秋季干旱的主要分布型为全区一致型;西南秋季SPEI在1994年发生年代际突变,突变后(前)为偏旱(涝)期;西南秋季偏旱期的主要环流特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面积偏大、强度偏强,南支槽偏弱,西南地区存在下沉运动;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年代际升高对西南秋季SPEI在1994年发生年代际突变有重要作用,该关键海区海表温度异常升高,一是会使秋季西南地区500hPa高度场偏高,南支槽减弱;二是产生偏强的Hadley环流,使得我国西南地区存在下沉运动;三是会在西太平洋激发气旋性环流,使我国西南地区被偏北气流控制,削弱了向我国西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容易造成该地区的秋季干旱.应用NCARCAM5.1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关键海区海表温度年代际变化的敏感性试验,验证了观测分析结果,即秋季关键海区海表温度年代际升高对西南秋季年代际变旱有重要作用.

干旱 年代际转折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西南地区 秋季

张顾炜 曾刚 倪东鸿 周国兵

大连市气象局,辽宁大连1160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2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 重庆市气象局,重庆401147

国内会议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天津

中文

1-15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