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寒潮气候特征

本文主要使用了线性回归、MK检验,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着重分析了黑龙江省寒潮发生频次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寒潮年代际变化很明显,20世纪60和70年代寒潮次数偏多,80年代为过渡时代,90年代至21世纪寒潮次数偏少.从长期变化趋势看,近52a,黑龙江寒潮总次数出现了明显的减少的趋势,其线性趋势系数为-3.85次/a,且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黑龙江省的寒潮站次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显著年代际跃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减少的非常明显.(2)各个地区的寒潮频次差异明显,并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经向分布,中间最多,向东向西均逐渐减少.全省存在两个大值区,一个是在大兴安岭地区,另一个高值区出现在小兴安岭山区半山区及其南部山区,这两个地域年平均寒潮频次均在10次以上,而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平原地带每年发生寒潮的频次在6次以下.结合黑龙江省的地形图来看,寒潮频次的多少与地形的分布特点比较一致,山区半山区等高寒地带发生寒潮的频次明显多于平原地区,大小兴安岭的背风坡发生的寒潮频次明显少于迎风坡.(3)根据黑龙江省地理位置,分别从省内的西北、西南、中部、东南和东北五个区域挑选了5个台站,分别为漠河、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和佳木斯,统计五个地区月平均寒潮次数进行对比,总结出寒潮频次月的分布特点:西部地区(以齐齐哈尔为代表站)在4月和11月发生寒潮频次多,而东北部地区、东南部地区、北部和中部地区都是11、12月和1月发生寒潮频次多.黑龙江省寒潮在11月和12月发生的最多,9月最少,夏季没有寒潮发生.(4)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讨论了寒潮频次在春、秋、冬三季的变化趋势,结果为:春季、秋季、冬季近52a寒潮频次几乎都为减少趋势,但大兴安岭地区在秋季出现了正趋势,而且通过信度检验的区域也有所减少.春季寒潮频次在黑龙江省中部和北部地区寒潮减少趋势明显,春季寒潮频次异常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全省一致型和东西差异型;秋季寒潮的减少趋势达到了95%置信水平的区域明显要比春季和冬季寒潮频次减少的地区偏少,全省只有11个站寒潮频次减少的明显,其中大兴安岭地区寒潮频次还有增加的趋势.秋季寒潮频次异常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全省一致型和东西差异型;冬季寒潮发生的频次要比春季和秋季发生寒潮的频次多,甚至多过春季和秋季的总和,而冬季发生寒潮频次多的中心位于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和中部小兴安岭山脉及其南部余脉地区.冬季寒潮线性趋势系数大都在-0.4次/10a以上,局部地区达到-0.7次/10a且达到了95%的信度水平.冬季寒潮频次异常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全省一致型和东中西差异型.
寒潮 气候特征 时空变化 分布规律
王莹
哈尔滨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1-12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