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上海市一次冬季重霾污染过程及成因分析

利用PM2.5、PM10、O3、NO2、CO等5种大气成分浓度数据、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2013年12月1~9日发生在上海市的一次大面积、长时间重霾污染天气过程,从大气成分浓度变化、天气形势特征及成因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此次重霾污染期间的日AQI指数均超过150的中度污染限值,水平能见度最低降至100米以下,首要污染物PM2.5最高小时浓度达到602.3μg·m-3,创造了上海市有PM2j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峰值.本次过程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是一次大范围的重霾天气过程,受气象条件这一扩散大背景影响很大.相比于近十年的气象场平均态而言,此次污染时段内的高空场更不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更加静稳的地面高压场分布为重霾污染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近地面稳定的大气层结和静小风,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研究还表明该污染事件与大范围秸秆集中燃烧,造成大量污染物排放有一定关系.通过后向轨迹计算分析,发现颗粒物长距离输送对区域污染产生重要影响.

重霾天气 过程分析 气象特征 颗粒物 输送轨迹

张欣 王体健 许建明 朱佳雷

上海中心气象台,上海,200030;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上海,200135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上海,200135

国内会议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天津

中文

1-13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