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以及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
手足口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伴手、足、口和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主要病原体是EV71,本病临床表现较轻且呈自限性,但也可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和心肺并发症的出现,在中国手足口病第一次流行是在1981年上海,2008年中国手足口病大流行起源于安徽阜阳,导致353例严重病例发生和22例患者死亡.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规定手足口病为丙类传染病,临床诊断病例需24小时内进行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手足口病第一个流行高峰在晚春和早夏,第二个流行小高峰在秋末和初冬,手足口病发病率的季节性变化表明气候因素可能对手足口病的流行有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淮阴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以及气候因素与发病率的关系,以期为当地疾病感染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研究淮阴区2009年至2013年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发现,手足口病全年均有发病,淮阴区手足口病发病率2011年最高,在2011年后本地区手足口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推测可能与当地政府加大预防控制措施有关。1岁-<2岁患儿的手足口病发病率要高于其它各组,淮阴区春季手足口病发病率最高,每年的四月或五月发病率达高峰,与陈正荣的研究结果略有差异,可能与地区气候差异等有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淮阴地区气候因素对手足口病月发病率的影响,发现月平均气温和月日照总和与手足口病月发病率呈正相关,气压与手足口病月发病率呈负相关。有研究表明,高温可使肠道病毒体外存活时间延长,推测可能与手足口病发病率增加有关.
小儿患者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气候因素 发病率
孙业美 朱育红
淮安市淮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淮安市淮阴区气象局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1-3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