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雷达资料对一次江淮气旋过程的分析
由于风廓线雷达的时间和空间分辨能力超过任何一种高空风测量系统,其探测的资料在局地暴雨、冰雹等夏季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孙贞等利用对流层风廓线雷达的高时空分辨风场数据对两次气旋过程进行了研究。本文将采用其方法,通过计算SRH来研究江淮气旋的相关天气特征。本次气旋过程为倒槽锋生气旋。高空西风槽、南支槽和中、低层切变发展东移是环流背景:西南、东南急流输送暖平流、水汽提供了能量源:冷空气侵入地面倒槽,产生冷、暖锋结构的气旋波,是触发机制。高空冷空气主体偏北东移,本省上空暖湿气流强,暖湿平流激发潜热释放和维持气旋发展。中低层的温度平流分析表明,气旋移经本省北部时段,为气旋从旺盛成熟期到减弱时期,系统移动速度快,不利于降水量累积。中低层具备较大的水汽通量,并有水汽辐合,提供了水汽条件,但湿层不深厚,垂直累积液态水大值区成点状,个体小,移动快,不利于形成区域性强降水。动量下传和变压梯度增大是产生大风的关键因素。从相对螺旋度的分析来看,本次江淮气旋过程SRH峰值与大风出现时间较吻合;中层极大值只有100m2/s-2,系统较浅薄,因此造成强降水区域小。
气旋 天气过程 风廓线雷达 垂直积分液态水 风暴相对螺旋度
曹璐 周鹏 孙泓川
江苏省气象台,南京,210008 南京市气象局,南京,210009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1-5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