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痛风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痛风的发病率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将或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号代谢病,成为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与基因遗传学的研究发展,痛风的发病机制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痛风是因为嘌呤代谢紊乱而使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所致的特征性关节炎症,中医认为痛风是因为机体津液代谢失常,甘厚味、脾气亏虚,或肾精不足、气化无力,致使湿浊内生,蕴结于体内,后化热、结痰、致瘀、成毒,发为痛风。目前中医对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标准不一,实验研究较少,对中医药治疗效果的机理还不十分明确;而西医目前治疗痛风的常用药主要有阻断内源性嘌呤合成与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但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大。综上所述,运用中医或西医治疗痛风各有利弊,因此在认识和治疗痛风时应结合中、西医诊断和治疗,同时应加强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相关研究,并与西医相结合,如此则能提高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疗效及其研究水平,为药物的研究及开发提供科学依。

痛风 发病机制 中医疗法 西医疗法 疗效评价

黄亚敏 兰月 梅之南 刘新桥 陈旅翼

国内会议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品临床评价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

武汉

中文

195-201

2016-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