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华北平原3次持续10天以上的大雾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平原2000-2013年3次比较少见的持续10d以上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3次连续性大雾的高空及地面气象要素条件、大尺度环流背景、边界层特征、温湿场特征,研究了特长时间连续性大雾成因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3次连续性大雾过程都发生在纬向环流背景下,其高空高度场、湿度场、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都极其相似.地面气象要素的统计特征为:平均气温日较差4.1℃;08时平均温度露点差为0.5℃;平均相对湿度95%;平均风速1.4m·s1;静风、偏北风(325°~45°)和偏南风(225°~135°)条件下出现雾的概率最大.高空湿度场表现为”上干下湿”的特征,850hPa、700hPa、500hPa三层平均相对湿度为29%,1000hPa的平均相对湿度则为83%.雾层之上的逆温层高度变化范围平均为240~960m,逆温层的平均厚度在480~580m,平均逆温值为4~9℃,最大达16℃.高空纬向环流长时间维持导致的冷空气活动偏弱,加上太行山、燕山对冷空气的阻挡和削弱造成的华北平原长期静稳天气形势,是华北平原大雾长时间维持的根本原因.纬向环流背景下多个”干性短波槽”活动和大尺度下沉运动导致大雾维持和加强.太行山地形造成的地形辐合线及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沉增温导致的层结更加稳定也是华北平原大雾加强和维持的重要原因.

连续性大雾 过程分析 气象特征 边界层 维持机制

李江波 赵玉广 李青春

河北省气象台,石家庄 050021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 100089

国内会议

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北京

中文

702-716

2014-04-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