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13年辽东半岛2次切变线暴雨的特征分析

本文利用自动站、卫星、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辽东半岛地区2013年7月28日和30日的2次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半岛地区暴雨发生的环流特征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1)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下,低空切变线上生成的β或γ中尺度雨团发展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或中尺度云团是造成降水的直接系统.切变线与其北侧高空槽的位置不同,辽东半岛地区的中尺度对流云团持续时间不同.切变线位于北支槽前,有利于中尺度云团发展为MCC,强降水范围广.(2)低空急流为辽东半岛强降水提供了水汽和能量供应.(3)暴雨发生前暴雨区域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增湿,加剧了暴雨区域上空低层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暴雨区域内水汽的辐合及暴雨前抬升凝结高度的明显降低,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对流发展.(4)大连以北干空气的侵入或超低空急流的形成是触发暴雨的关键因素.强降水出现在切变线前方低空急流上的风速脉动区或风向切变区.

暴雨过程 切变线 环流特征 触发机制

梁军 张胜军 刘晓初 蒋晓薇

大连市气象台,大连11600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1

国内会议

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北京

中文

241-246

2014-04-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