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夏季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区两次极端降水事件对比
2013年夏季,内蒙古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出现多次极端降水,引发气象灾害.为探寻其特征及成因,对”6·30”、”7·14”两次典型极端降水事件,从大气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系统、不稳定重建机制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6·30”暴雨是华北小高压前的切变线产生.”7·14”暴雨是”北槽南涡”与台风北上共同作用的结果.两次暴雨都突发在午后,具有夜雨特点.(2)两次暴雨都是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S)发展的结果.”6·30”暴雨局地性强,”7·14”暴雨具有列车效应,持续时间更长.(3)两次暴雨过程低层均超常增湿,但水汽来源不尽相同:”6·30”暴雨是南海水汽北送的结果;”7·14”暴雨是”北槽南涡”背景下建立了水汽通道,而台风北上带来超强水汽是其根本原因.(4)不稳定能量重建、促发机制:”6·30”暴雨是高压切变线西侧较干、东侧受副高外围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在陡立的锋区附近产生上升运动促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高空”干侵入”是”7·14”暴雨的主导因素,西南涡、台风系统使低层不稳定能量和湿度增加,弱垂直上升运动促发暴雨.
极端降水事件 大气环流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不稳定重建机制
宋桂英 孙永刚 李孝泽 江靖 刘烨焜 张戈 荀学义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呼和浩特010051 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 乌兰察布市气象台,集宁325000 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呼和浩特01005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76-287
2014-04-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