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丝绸之路上的凤首箜篌--传播与释名

箜篌本名坎侯,原是汉魏时期中原琴瑟乐器的名称,后因西域传入的竖琴假借其名而加以区别.初以胡箜篌之称别谓竖琴,其后渐如唐代杜佑《通典》所类,将波斯系的立式竖琴也即Harp名为竖箜篌,将印度系的弓形竖琴也即Vīnā名为”凤首箜篌”.日本学者林谦三认为,”凤首箜篌”之名的来自应为”最初传入中国时,头上有着鸟形的装饰,所以冠称以凤首”.这种说法并非没有根据,在敦煌莫高窟与安西榆林窟的壁画中屡见其琴首饰有凤鸟的形象,恰如其汉名之印证.“凤首箜篌”之名,实因《隋书·音乐志》作者之创,因其世俗之用故在佛经之外别称之为“凤首箜篌”,而终唐一世,“凤首箜篌”既非一种专名,也从未真正地融入宫廷以及民间的音乐生活——然而恰因如此,“凤首”之名反生出了各种错误的认知。

凤首箜篌 乐器传播 名称考证

温和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国内会议

2013首届中国音乐图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杭州

中文

341-355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