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南画像石墓乐舞百戏画像新考--兼论两汉时期礼乐制度的演变
1954年3月到5月,华东文物工作队与山东省文管会组队,发掘了沂南北寨画像石墓(简称沂墓).1956年9月,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出版了由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合著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一书.①《报告》对墓的地理环境、发掘经过、形制、结构、画像石内容进行了详尽介绍,并对画像石内容进行了考证.最后,对墓的艺术价值、年代作了评估和推定,由是,沂墓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汉画像石墓考古的标型墓之一.大抵由于从墓的发掘、研究到出版之间时间的局限性,画像内容中”关于乐舞百戏图的考证”,部分较略,个别画面组合有待商榷,现就这一部分作一补正和考证.另外,就墓的年代、主人,以及与之相关的礼乐之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画像考释可以看出,沂南画像石墓乐舞百戏画像大致可以分为百戏与器乐伴奏两部分。沂墓乐舞百戏画像是两汉大丧之制的缩影,从两汉时期有关礼乐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音乐、舞蹈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更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推崇。他们把“乐”视为与“礼”、“政”、“刑”同等重要的治国之道,把乐舞看作是国家升平的象征。大丧、诸侯王薨,王室、郡国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违者“不道”,“为諄”。因此,沂南画像石墓乐舞百戏画像所折射的不可能是刘据薨,生人在“哀痛”期间所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但也不能排除为丧家于来吊者设计的飨之以酒肉,娱之以音乐的大型祭祀场面。较为合乎当时实际的解释应是反映墓主人生前观赏乐舞百戏的某一凝固的瞬间,以及死后对这一享用所展示的不竭的追求。
两汉时期 礼乐制度 画像石 墓乐舞 百戏画像
王歌扬
河南博物院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454-472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