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的相关因素分析
内脏蛋白主要是血清白蛋白,它是反应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清白蛋白的代谢tl/2为10~15 d,临床上通常不把它作为常规危重病的监测指标,但国外Vincent等,研究提出低白蛋白血症是影响病症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国内刘学花等,研究也提出低白蛋白血症是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病情严重的指标之一。在一个关于低血清白蛋白与病死率关系的系统性研究中,低白蛋白被认为是危险指标,血清白蛋白与病死率呈负相关。笔者亦曾经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了两年的观察,发现低白蛋白血症患者的贫血、严重感染、心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清白蛋白浓度正常的人群。 廖福龙等研究发现,多种疾病均能使血清白蛋白降低,而同时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下降,导致血液粘滞性降低,形成低粘滞综合征。在国内外,血液粘度已经逐渐被作为观察指标在不同的疾病研究方面进行应用。 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对白蛋白浓度及血液粘滞度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全血粘度高切、血沉、血沉方程K值、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还原粘度低切是低白蛋白血症危险因素。由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高切和低切反映红细胞聚集性指标,而白蛋白对红细胞的聚集有相反作用,全血粘度高切下降提示机体白蛋白有下降。另外,血浆蛋白是影响血沉的一个因素,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相对增加,导致血沉加快。血沉方程K值是作为校正血球压积对血沉的影响,意义与血沉相同,所以,血沉的增快、血沉方程K值的升高提示机体血清白蛋白下降。再次,血液在高切变率下沿剪切力的方向运动,并发生变形。这使得流动阻力就小,表现为粘度的下降,因此,在高切变率下测定血液的粘度,可以度量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红细胞刚性指数与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成正比,结合全血粘度高切与白蛋白的关系,可以推断,红细胞刚性指数能提示血清白蛋白下降。 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全血粘度高切、血沉、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为低蛋白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本研究病例数目仍较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初步筛选出低白蛋白血症的血液粘滞度危险因素对提升住院患者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现率有一定意义。 综上所述,低白蛋白血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对于临床一线工作者,在重视白蛋白指标的同时,需同时注意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早发现,早期预防和纠正这些危险因素,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对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期和减少住院费用有一定帮助。
低白蛋白血症 老年患者 血清白蛋白 血液流变学
涂健铭 张雄英
广州市老人院 广州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
国内会议
山东泰安
中文
261-263
2016-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