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动物源大肠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特性
本文以中国分离到的1533株不同来源大肠杆菌为目的菌,对其进行MIC测定,运用PCR法和基因测序检测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oqxAB、qepA和aac(6》、Jb-cr),通过接合和转化实验获得基因阳性的接合子,对其进行MIC、PFGE和Southern blot等试验。研究发现,二十年来,大肠杆菌对多数喹诺酮类药物和喹噁啉类药物的耐药性提高了两倍以上,猪源分离株对喹乙醇耐药率最高,人源株也出现了一定程度耐药。PMQR基因在1533株大肠杆菌中的阳性率为33%左右,oqxAB为最流行的PMQR基因,其它较低。猪源菌株中oqxAB pg性率为52.2%,首次在1994年鸡源及鸭源、鹅源和鸽源菌株中检测到oqxAB基因。本研究中共分离到qnrA亚型2种,qnrB亚型5种及qnrS亚型2种。共获得66个菌株的接合子,六类药物耐药基因可随oqxAB基因一起转移。染色体突变和其它PMQR基因都不影响喹乙醇的耐药性,oqxAB基因是影响喹乙醇耐药性的关键因素。大肠杆菌oqxAB基因主要位于可转移的质粒上,成为oqxAB散播的重要因素。同一养殖场内,存在丰富多样的qnrS阳性质粒,新进的雏鸡可迅速从养殖场中获得qnrs基因并在鸡群中流行。qnrJ基因主要通过质粒播散或整合子等水平模式进行传播流行,也可在小范围内以克隆形式传播。
大肠杆菌 质粒 喹诺酮类药物 耐药特性
陈祥 李秀 汪文斌 强斌 殷嘉俊 焦新安
扬州大学,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225009
国内会议
江苏扬州
中文
202-202
2016-05-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