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OECD有害结局通路指南文件中文版发布

通过探讨皮肤致敏的翻译反应过程,归纳出主要的4个目前可以进行检测的关键事件,从考虑作为起始事件的蛋白结合出发,沿路纳入角质细胞的反应、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和T淋巴细胞的增殖,对最终的有害结局一皮肤过敏性皮炎进行逐点分析。由于引起皮肤致敏的物质需要经过皮肤的吸收、代谢和活化,所以在引起皮肤致敏反应过程的起始应当追溯到物质与皮肤上的相关蛋白结合,另外,某些半抗原本身对皮肤可能并不引起过敏性反应,当经过皮肤的代谢和与特殊蛋白结合后,最终形成具有引起皮肤致敏的性质。当致敏物质作用皮肤时,首当其冲的是皮肤最外层的角质细胞,可以因此而产生炎性因子和/或细胞活性的变化。基于己有的关键事件节点数据,利用计算机模型整合各个关键目录,联合皮肤致敏的ADME,蛋白结合反应事件、角质细胞反应事件、树突状细胞反应事件和T淋巴细胞的反应事件的结果,最终才能高效、快速和符合实际的准确判断受试物的皮肤致敏性。整合的皮肤致敏判断策略是典型的逐步递进的方法,可能逐级或非逐级对化学品进行评估。这些整合的方法都是伴随着毒理学上可能的某个目标化学品或者化学品类别的假说开始的,这些假说都是基于危害或者风险的。

皮肤致敏 有害结局通路 炎性因子 蛋白结合

陈彧 程树军 瞿小婷 秦瑶 喻欢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广州510623 国际人道对待动物协会,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20037 广州市华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501623

国内会议

2016(第二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有害结局路径(AOP)与风险评估培训会议

杭州

中文

80-81

2016-09-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