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3D打印技术在药物毒性测试中的应用

三维微器官培养用于药物研发及安全性评价可缩小体内与体外实验差距,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人体对药物的反应。3D打印技术促进了组织/器官芯片三维培养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高像素成像与生物材料三维打印技术相结合,可以为组织工程提供精细的、复杂的、可控的支架结构,从而为人造器官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目前,众多科研人员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具有生物活性的三维组织结构。例如Hockaday等利用3D打印技术,以聚乙二醇一双丙烯酸酷,藻酸盐为原料,打印出精确的主动脉瓣组织模型。Lee等应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包括再生的软骨和脂肪组织的人工耳朵,其主要部分是聚己内酷(PCL)和三维网络结构中长满细胞的水凝胶,脂肪基质干细胞在水凝胶中特定的区域分别分化成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从而形成耳形结构。Lei等利用聚异丙基丙烯酞胺一聚乙二醇(PNIPAAm-PEG)水凝胶3D培养人胚胎干细胞,可保持干细胞长时间生长并维持其多能性。此外,近年来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及转分化技术日益成熟,可以为三维培养提供大量种子细胞。将3D打印技术与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相结合,为构建三维组织或器官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进而将其应用于药物体外毒性及安全性评价。

药物分析 毒性测试 3D打印 三维组织结构

赵增明 彭双清

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毒理学评价研究中心,北京100071

国内会议

2016(第二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有害结局路径(AOP)与风险评估培训会议

杭州

中文

165-166

2016-09-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