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探讨

滑坡、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灾害有其独特的突发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目前尚难以对单点灾害位置、规模、运移路线和覆盖范围有所估计和预测.由于多数事前缺乏观测数据,事后应急响应工作中就离不开应急监测技术的保障.近十年来,环境领域应急监测技术发展迅速.但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技术尚缺乏研究.已有监测理论和实践普遍缺乏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视角的观察,导致其应急适应性不足.从应急决策对应急监测的快速有效需求出发,将其技术条件概括为:重点监测、随机设计、综合研判,动态预警、响应分级。在应急响应初期,根据案例经验和先验知识,通过对应对情景和灾害地质模式粗判,在常规监测要素中选择具有显性特征的控制性风险触发因子、灾变动态可靠性因子和灾害损失敏感因子,往往忽略强度因子和抗损因子。应急监测网点设计多依托先期监测网进行临机设计,并随着灾害演化动态加以优化,不一定满足规则网型要求,而是突出对关键点或区段的控制。选择宏观征兆目视监测、关键点专业监测和面域扫描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由于灾害地质体不稳定、演化迅速,监测仪器需满足大量程、便于核定校准和自我防护。通过逆向跟踪,确定监测频次,先密后疏,最大频次以实际监测能力为准,最小监测频次应满足灾情险情速报和决策需求。根据应急信息“弱信息、松耦合、高内聚”特点,对监测数据集成分析。从判据生成的基本原理出发,根据过程风险管控和权变决策的需求,宜采用无固定预设阈值的递进式动态风险判据。首先,根据绝大多数地质灾害事件的链式特征,依据引发因素、灾害地质体和承灾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灾害事件树形演化进程,基于“连锁效应”原理,确定阶跃点,作为预警阈值;其次,基于“有限传播”原理,通过灾害运动特征确定预警时机。需要指出的是,预警判据和信号生成应采取多级标准,依据阶段目标循环设计。从应急准备角度,分灾情和险情两类情景,分别给出单体滑坡和单沟泥石流灾害应急监测方案。

突发地质灾害 应急技术 监测系统 风险评估

陈红旗 张小趁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北京,100081 华北科技学院,北京,101601

国内会议

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成都

中文

4-6

2015-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