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研究进展及启示:站位选择目的及依据

本文通过对国外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的调研,选取了布莱克海台(Paull et al.,1996)、水合物脊(Tréhu et al.,2003)、墨西哥湾(Ruppel et al.,2008)、日本南海海槽(Colwell et al.,2004;Tsuji etal.,2004)、韩国御龙盆地(Ryu et al.,2009,2013)、印度大陆边缘(Ramana et al.,2009;Sain and Gupta,2012)等区域,从水合物站位选择目的和站位选择依据这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和系统对比.根据水合物的实际产出和赋存,可将其划分为两个大的类型:赋存于海底浅表层的水合物(一般在海底之下100 m 的范围之内)和赋存于海底之下中-深层的水合物(一般在海底之下100~400 m 的范围之内)。前者的主要依据为海水异常、含气流体运移通道和异常地形地貌特征;而后者的主要依据为地球物理异常反射特征、含气流体运移通道和有利沉积体。因此,如果将水合物的形成、聚集和分布比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运”和“聚”就构成了这个系统的“骨骼”和“血液”,它们将控制远景区内的水合物分布。将“水合物识别标志”、“有利沉积体展布”和“流体运移通道”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更为准确的预测和描述水合物矿体的目的,这是今后海域水合物钻探站位选择依据的主要发展方向。

海域矿床 天然气水合物 地质勘探 站位选择

苏明 匡增桂 丛晓荣 乔少华 沙志彬 魏伟 张金华 苏丕波 杨睿 吴能友

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广州,510640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

国内会议

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成都

中文

164-165

2015-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