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陆相页岩微观储层特征

美国页岩气的成功勘探与开发促进了全球页岩气的飞速发展.2011年,我国将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气能源.国内页岩气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中国南方成熟度较高的海相页岩(Ro普遍大于2.0%)(邹才能等,2010;黄金亮等,2012).中国北部广泛分布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等富含有机质的湖相页岩,为中国陆相油气的主要烃源岩(邹才能,2013),但该页岩成熟度相对较低(Ro<1.5%),其微观储层及含气性特征同海相页岩相比差异较大.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可以通过等温吸附-脱附曲线形态来反映。实验测试前样品首先经过高温抽真空预处理,然后以高纯度的氮气为吸附质在.198℃温度下测定不同相对压力下的氮气吸附量;最后以相对压力为横坐标,单位样品质量吸附量为纵坐标绘制氮气吸附-解吸等温线。根据页岩孔隙结构及滞后回线特征可将页岩孔隙分为3类。第一类是开放性的透气孔,包括四边开放的平行壁狭缝型毛细孔和两端开口的圆柱型孔,均能产生滞后回线;第二类是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包括一端封闭的楔形孔—锥形孔—一端封闭的圆柱型孔,这类孔不能产生吸附回线;第三类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孔,即细颈广体的墨水瓶孔,这种孔虽然是一端封闭的,但能产生滞后回线,且解吸曲线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拐点,称为G点。当相对压力降低至0.4~0.6时,脱附曲线下降不明显,出现短暂平台,即为滞后回线G点。随着相对压力继续降低,吸附量出现急剧下降,G点的存在表明样品中存在“墨水瓶”型孔隙。根据气体吸附与凝聚理论及曲线形态特征,初步推测孔隙直径大于10nm的孔隙以开放型孔隙为主,直径在10nm以下的微孔则主要为“墨水瓶”型孔隙。

相页岩 微观储层 含气性 孔隙结构

陈斐然 陈践发 史鹏 刘国恒 董劲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

国内会议

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成都

中文

213-215

2015-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