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ZK316钻孔孢粉组合及沉积环境意义
作者试图通过对珠江口盆地ZK316钻孔的孢粉组合进行分析来探讨珠江三角洲的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并通过晚更新世与全新世的孢粉组合进行对比,来进一步分析珠三角地区古气候变化特征。全新世孢粉组合从深度14-3.2m,孢粉带7-8。从岩性上来看,本带主要以粘土沉积为主,尤其是深度14-9m,其沉积物中出现贝壳碎片,说明这个时期。可能出现较广泛的海侵,这一时期草本花粉含量大量增加,木本花粉含量有所降低,蕨类孢子的含量在此时期有所减少,可能和海湾内海平面上升,水动力条件减弱有关,而滨海平面中常见的草本如禾本科、莎草科、蒿属等呈现增长的趋势,可能和全新世三角洲平原进一步扩大,海滨平原生长的草地面积扩大有关。在MIS2期,深度15~19m,代表偏冷气候的松属花粉含量大幅度增长,而热带种和草本花粉含量则明显降低,且陆均松属和海桑属从本带开始消失不见。末次冰期的气候恶化和环境变迁是导致华南地区植物群受到改变的主要因素,在本时期中木本植物以针叶和落叶植物为主,而亚热带中栲属花粉含量大幅度降低,这些特征指示此次冰期降温幅度可能达到5~6℃。全新世的孢粉种类与晚更新世明显不同,总体表现为常绿和落叶树种的相对浓度有所降低,松属、栲属、阿丁枫、大戟科、金缕梅科、木兰科等热带树种种类增多,可见全新世的气温有所升高,在1~3℃波动。
古气候 沉积环境 构造演化 孢粉组合
余少华 周洋 谢叶彩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075;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州,510080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州,510080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075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766-767
2015-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