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速率下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特征--基于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本文从不同量级上设计了8组不同单向挤压速率下的构造模拟实验,来研究差异挤压速率下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特征的异同点,以探讨速度与变形样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由于砂箱模型模拟过程的时间性,即如何在最有效时间内揭示最大可能性、最复杂的砂箱模型与地质过程变形特征,因而低速、合理的有效挤压速度的选择对于机制砂箱模型模拟至关重要。通过本次系列实验,建议将此有效挤压速度设定为0.05~0.005mm/s范围内,可以先后清晰而全面的获得高速和低速挤压下砂体的变形过程和构造样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造山带在缓慢的变形过程中通过产生逆冲断层达到稳态,而在达到稳态之前的变形,必然引起大量应力的释放。发生在2008年的汶川M s8.0地震,震源深度为18km左右,大致处于龙门山中段深层叠加构造楔的位置,汶川地震的产生极有可能与构造楔的活动和调节有关。
褶皱冲断带 砂体变形 挤压速度 砂箱模拟
赵高平 刘树根 邓宾 李智武 万元博 李金玺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780-781
2015-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