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滁州地区燕山期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铜金成矿作用研究
本文选取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滁州周边的滁县、马厂、上腰铺三个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东部滁州地区的三个中生代埃达克质侵入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包括矿物薄片显微镜观察,黑云母单矿物电子探针测试、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测试、LA-ICP-MS的锆石U-Pb定年与Hf同位素组成分析,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区域铜金成矿作用。结果说明侵入岩浆有着相对较低的温度,与锆石CL显示的窄的振荡环带与锆石中存在大量继承锆石核的观察事实相一致。这些岩浆岩其高Sr、Sr/Y,低Y特征可解释为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在上升过程中发生分异结晶;高的Mg#可能是由分异结晶和与地幔反应两者共同作用导致。区域岩浆成因与铜金成矿机制可以用洋壳俯冲的模型来解释,约在(125~140)Ma之间,太平洋板块向南西方向俯冲,而伊泽纳崎板块则向北北西方向俯冲,两者之间的洋脊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两个板块都有向西的运动分量,可以导致洋脊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应该具有系统偏高的铜含量,有利于成矿,俯冲洋壳因具有高的氧逸度,能够氧化并分解地幔硫化物,从而使Cu、Au等亲硫元素能够进入熔体,进一步富集成矿。
铜金矿床 成矿作用 岩浆岩 地球化学
胡子龙 杨晓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国内会议
合肥
中文
67-68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