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西大明山地区晚三叠世中性侵入岩脉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本次研究对中性岩脉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在吉林大学实验室采用等离子体质谱同时分析完成,对分析数据的离线处理采用软件ICPMS DataCal完成。锆石阴极发光照相显示锆石多数呈短柱状,部分颗粒沿灰色边缘发育白色环带,颗粒较大,长度为50¨m左右,晶体自形程度较好,大部分具密集的振荡环带。测试结果显示,锆石232Th含量与235U含量变化较大,TWU比值介于0.70~1.44,显示为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所测样品BYC-1中参与有效年龄计算的8颗锆石206Pb/238U年龄变化于(86.7-210)Ma,且主要集中于2个成矿时代。采用Isoplot/Ex_ver3对两个集中区数据进行206Pb/238U的协和年龄和加权平均年龄计算,分别为(209.9±1.8)Ma(MSWD=0.033,n=5)和(93.15±2.6)Ma(MSWD=1.6,n=3)。该成岩时代与十万大山南缘大规模三叠纽喷出岩时代比较接近,其是否是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在广西地区的相应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广西西大明山地区发育燕山期的石英斑岩及其相关的W-Bi-Zn多金属成矿作用,推测该黄铁矿化的中性侵入岩脉可能受到了燕山期成矿作用改造。
侵入岩脉 年代学 地质特征
欧德功 肖昌浩 韦昌山 申玉科 陆干强 李雄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广西南宁530031
国内会议
合肥
中文
95-96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