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含磷铀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研究现状
本课题组较为系统的研究了铀成矿作用及中国西南地区含铀磷矿中铀的分布规律及研究现状,从铀及多金属成矿作用、构造.岩浆活动及深部流体活动与铀成矿作用、断裂控矿作用等方面深入研究深部地质作用的标志、表现形式,铀成矿作用与深部地质过程的关系等。通过铀磷共生作用机理分析,铀与多金属元素的综合利用现状等,将重点地段与重点矿床研究相结合,在重点地段内选择典型矿床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深部地质过程对铀矿成矿作用的影响,进而总结铀矿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规律。在研究区内铀含量相对磷含量少很多,而沉积区面积大,导致了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广泛分布情况。因此铀元素富集成矿需要借助相应的构造事件来完成,在铀矿勘查中建议着重构造找矿的思路。建立了西南地区西南地区黑色岩系铀成矿作用及成因模式,建立了四川若尔盖矿床、贵州白马洞矿床、广西大新373矿床等矿床中铀磷多金属组合及成矿规律,次大的构造运动旋回都有铀成矿作用的产生。从构造作用与铀矿成矿作用来看,晋宁期-澄江期是铀成矿作用的预富集阶段,经过其后历次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直到燕山期和喜山期,西南地区才有了规模、强度较大的铀矿成矿作用,形成了包括贵州开阳-白马洞磷、铀组合等大中型磷-铀矿床。
磷铀多金属矿床 成矿规律 地质构造 岩浆活动
宋昊 张成江 倪师军 何兰军 李亚平 程馨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国土资源部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韶关512026 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广东韶关512026
国内会议
合肥
中文
101-102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